不炒股不买房 市场低迷投资自己
20岁出头的打工妹花5万元上管理课,中层白领辞职回炉啃书本,70岁高龄戴着花镜到北大上课……有人说,在经济形势不明、市场低迷时,最好的投资是投资自己。把自己当做金矿来挖,打造一个人的经济体,《财道》为你讲述其中的故事。
人生最大
一笔投资
投资人:王月
投资目的:扩大自己的金钱能量
投资成本:5.3万元
投资方式:培训
投资周期:一年
投资回报:当月收入翻番
王月是一家美容院的美容师。2009年3月她从老家来到北京,起初月收入不到2000元,现在一个月收入已经超过4000元了。质变,发生在今年8月从她上心理学和管理学课程的那个月开始。
王月的收入由两部分组成,一部分是基本工资,一部分是顾客买产品、办卡的提成。她刚开始时,和大部分美容师一样,和顾客聊着聊着,就开始给顾客介绍产品,撺掇顾客办卡。王月形容她当时的心态:“顾客一进门,心就全在对方的钱包上了,恨不得直接伸手把钱掏出来。如果遇到不买账的人,自己就先泄了,多一句话都不想说,脸上都挂相儿。”
那段时间,尽管王月觉得自己很努力,嘴也很甜,但每月的进账并不多。今年3月,她和一个同在北京做美容行业的小姐妹聊天,听说人家一个月能拿到四五千元,高的时候能超过6000元,她就追问“秘诀”。小姐妹告诉她,自己所在的美容院给她们报了一个关于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班,学费很贵,一共5.3万元,但收获特别大。另外,学习费用店里先支付,然后逐月从工资里扣。
王月听了很动心,但也有些纠结:5.3万元,对于像她这样的农村孩子,可以说是一笔巨款。她这辈子见过的最多的钱都不到1万元。但她随后又算了一笔账:如果每个月也能拿到四五千元,一年就能挣回学费,而且以后挣的钱还能翻番,想想也蛮划算的。再说,2000多元,已经干得没什么心气儿了,不如搏一把。
今年6月,王月换到了小姐妹所在的美容院,并报名参加了心理学、管理学课程的学习。事实证明,她的选择是对的。
王月说,上了课之后,她整个人都变了懂得从顾客的角度考虑问题了,能塌下心来研究美容手法了,不再喋喋不休了。更重要的是,她扩大了自己的“金钱能量”。以前,顾客办张1万元的卡,她都战战兢兢,担心自己不能让顾客满意。她反思说,那是她的“金钱能量”太弱了,承受不了“大钱”的压力。现在,面对5万元、10万元的单子她已经非常自信,认为自己有能力让顾客觉得花钱花得值。
一项
无人知晓的
秘密投资
投资人:刘晓坤
投资目的:增强职场自信
投资成本:约7万元
投资方式:整容
投资回报:无形
当看到镜子里年轻貌美的自己又回来时,刘晓坤知道,自己再去见客户时,不会再“能拖就拖”了。
刘晓坤原来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销售经理,一年前开始在一家合资资产管理公司做家庭理财顾问。曾经,美貌是刘晓坤的骄傲。仗着美貌,她在房地产淘到了第一桶金。后来,除了炒过房、买过股票,她还与人合伙办过物业公司,开过咖啡馆。这几项投资中,后3项投资用刘晓坤自己的话说,就是“得瑟”,不但没挣到什么钱,还把她炒房挣的钱,赔得差不多了。
如今,她在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做家庭理财顾问。选择这个职业,是她觉得能把自己以前的客户资源利用上。但她发现,她一直打不开自己的一个“心结”:自己以前那么漂亮,现在老了这么多,见到这些老客户,该不会把人家吓倒吧?所以,手里握着一大把高端客户的名单,她却迟迟不敢与人家联系。
为了扭转现状,刘晓坤觉得一定要改变点儿什么。今年“十一”,她让自己与家人隔离了几天,悄悄来到一家知名的整形医院,做面部和身体的整体“年轻化”提升。通过注射4针叫“爱贝芙”的物质,去掉了鱼尾纹、抬头纹,改善了面部毛孔粗大。另外,她通过激光淡化了因忧郁产生的黄褐斑,加上后来进行的塑身,这一项“装修工程”,最终刷掉了她7万多元的卡。
当她回到家里,把所有人都“惊”了都说她年轻、漂亮了。而刘晓坤也从镜子里也找回了从前的自信。她认为,这7万元花得很值。有了自信,她就敢于梦想着未来的十倍百倍回报。
第一次
没和老伴儿
商量的投资
投资人:许胜年
投资目的:不明确
投资成本:5.8万元
投资方式:上国学课
投资回报:股票不赔了
周末,如果你去北大听国学课,或许会遇到一个年近7旬、名叫许胜年的老人。
许胜年曾是一家单位的高级工程师,做事有着那一代人特有的认真和规矩,到退休年龄时被返聘了3年,之后才完全退休。
退休后,他先是跟着一些老同事成了“基民”,每天都看财经栏目,把自己关注的基金记在一个笔记本上。后来“胆子”越来越大,慢慢的,他和儿子一样成了“股民”。除了每天看大盘,还要分析他买的股票的业绩。但遗憾的是,加倍的付出并没有带来更多的收益,账户里的钱从早先的30多万降到了今年年中的20多万。
前段时间,许胜年常说的一句话就是:“股市不靠谱,一点儿规律都没有。”最后,他打算远离股市。偶然的一次机会,他听说很多大学都开设国学班。他想,得给自己找点儿喜欢的事干。于是,一咬牙,他花了5.8万元报了名。
这事儿,他没和老伴儿商量。因为一商量,老伴儿肯定不同意,老伴儿要说的那些话,他都想象的出来:“报什么班儿呀,看看书不就行了嘛,那么大岁数,和年轻人凑什么热闹……”
现在,许胜年每月上三天课。时间虽短,但他觉得收获颇丰。儒家、法家、易经、佛学,什么都学,他现在和别人说话,常常冒出一两句古文。“学的都用上了,” 许胜年说,最重要的收获是理解了“天道”,知道了万物的变化规律。
现在,股票他是不怎么关注了。而账户里的数字反而一点点儿地都涨回来了。“这也算是一种投资自己的回报吧。” 许胜年欣慰地说。
让自己的
职业生涯拐个弯
投资人:徐燕
投资目的:转行 升职
投资成本:约30万元
投资方式:脱产MBA
投资回报:未知
“统计学的方法很多,一般可以分为两类……”这周六晚上11点多,35岁的徐燕还坐在写字台前复习功课,准备第二天的考试。
为让自己在职场上走得更好,也为了能解决户口,去年8月,IT白领徐燕辞去了月收入7000多元的工作,备考海淀区一所大学的MBA。运气不错的她第一次就考上了,并从今年9月开始步入了全脱产的学生生活。
在辞职之前,徐燕在前一家公司已经工作近10年了,可谓兢兢业业。但因为大学专业所限,徐燕一直徘徊在公司中层的边缘。她说,IT业是一个迅速更新的行业,当你不能及时地转到管理岗位时,就意味着你被慢慢地淘汰。随着时间的一天天流逝,徐燕的这种感受越来越强烈。经过半年的深思熟虑,徐燕向公司提出辞职,选择了再一次坐到教室里。
对于这个选择,徐燕告诉记者:“我上有老、下有小,不可能边上班边学习,索性彻彻底底地放下工作,好好学学,给自己将来求职、升职打好基础。”
话说得轻巧,但决心也不是那么好下的。这个决定,对徐燕的家庭来说,意味着至少30万元的损失:MBA两年学时,加上之前一年的备考,近3年的工资24万元,另外还有7000元左右的考前辅导费和6.6万元MBA学费,粗算下来,至少30万元。
但徐燕说,对于这笔投资,她并不后悔。“认清目标,懂得舍,才会有得。”她对记者说,这是自己人生中最好的一次投资。“因为在我的观念里,投资自己是最好的投资,能让自己在思想和价值上都有很大提高,增加自己的实力,使创造更高的价值成为可能。”
现在,徐燕很珍惜目前的学习机会。她说,成为班上最认真、最刻苦的一个,这是自己目前惟一能够做到的。
从"小3儿"到"大猫儿"
投资自己的成功路径
在投资环境好的时候,买套房、买点儿股票、买点儿黄金,不费什么力气,就能挣钱,许多职场人士开始不在乎工资这点儿"仨瓜俩枣",更提不上自我投资了。如今,经济形势变化,挣"快钱"、捞"外快"的机会变少,一些人又开始重新思考: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,才能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?于是,如何投资自我、提升内涵等话题开始出现在职场人士的规划之中。
白玲是中国最早进入职业测评行业的专业人士之一,从1998年至今,已有10多年的从业经验,是国内资深心理测评专家和面试官。在她看来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房地产投资、股票投资,并不是提升一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投资。核心竞争力的投资,一定是对自身的投资,因为人是财富的创造者,也是财富的掌控者,这个主体不强,财富也不一定能把控得住。所以,她认为,现在人们重视对自己的投资是找到自我、不浮躁的一种体现。
但是,知道了要自我投资,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自我投资是目前很多人的现实状态。"一个人的职场之路,就像打扑克牌一样,是从‘小3儿’到‘大猫儿’的进军之路,你冲的位置越高,你的自由度越大。但客观上,有的人可能只能冲到‘10’,有的人能冲到‘老A’甚至更高。"职场人士如何才能冲到"老A"以上的位置呢?白玲通过自己的一些实战案例,一一为您梳理。
成功案例
完美的职场路径
马涛现在是一家IT公司负责财务的副总裁,年薪过百万。他从大学毕业到现在,这段路只用了11年的时间。
2000年马涛大学刚毕业的时候,冲着名气,先去了"四大"之一的一家会计师事务所。刚开始,他觉得收入不低、又是外企,工作起来很兴奋,再加上忙,从来没考虑过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。
因为工作的需要,他曾一直在公司外面报辅导班补习英语口语。这一被动的培训,后来为他的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便利。
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,需要经常加班和出差。两年下来,原本身强力壮的马涛有些扛不住了,经常感冒发烧。2003年,他就开始反省:不能再这样下去了,这不是自己想要的。马涛给自己规划了两条路,一条是在本职工作上发展,专业做财务;另一条是以财务为基础做管理。相对来讲,他更喜欢后者。
马涛知道,要想做管理,本科所学并不够用。2004年,在一位师兄的指导下,他辞职到国外一所大学读项目管理课程。这时,他此前一直没放弃的英语发挥了作用,保证他在1年多的时间内,就顺利读完了相关课程并拿到了学位。
回国后,马涛加盟了如今的这家IT公司,就职财务总监,年薪50万元,这比之前在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高了2倍。而他到国外的学费是7万元人民币,加上生活成本、工资损失,总投入花了30万元。这对于当时的马涛来说,压力还是很大的。
之所以加盟IT企业,马涛说他有两个考虑。一方面是他认为IT行业就业前景较好,以后发展机会更多。另外他也比较喜欢,平时经常关注这个行业。
进入公司后,马涛积极了解公司的主体业务,并多次从财务专业的角度,向主管副总裁提出自己的建议。与此同时,他还在网上进行团队精神、营销技巧、薪酬设计、领导艺术等方面的学习,目前研究的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。
马涛说,这几年来他的同事、同学热衷于楼市、股市的投资机会,他也曾"染指"过,但从来没有投入过很大的精力,后来还转交给家人打理了。
2010年,公司主管财务的副总裁另有新的发展机会,辞职时举荐了马涛作为这个职位的候选人。尽管马涛的资历尚浅,但这个职位还是落到了马涛头上,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高管,也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。接下来,马涛的职业路径已经清晰,因为他现在离"大猫儿"很近了。
白玲分析说,马涛的经历是一个非常完美的职场成功路线图,完美中包含了一些幸运,不是大多数人能复制的。但对于普通人来说,如果掌握了一些自我投资的意识、原则、技巧,这条路径还是可以借鉴的。
成功投资的三大原则
原则一:投资自己要有主线
白玲说,马涛在这10年中,每一次"进补"都是围绕着他的定位、目标进行的,并以此为主线。就像装修房屋一样,开始装修时要有一个基本风格定位,是中式还是欧式的,是繁复还是简约的。买什么材料,都要根据这个定位来搭配,一点点积累,到最后会发现色调与样式非常和谐。相反,如果没有这个主线,室内即使有很多高档的家具,也会显得很凌乱。职场的自我投资也是一样,有的人不知道自己想要达到什么目标,今天看见别人学会计证,他也学;明天觉得律师的职业前景挺好,就又去考一个资格证。实际上,如果与定位相左,很多学习、投资都是无效的。
那么,该如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给自己在职场定位,找到主线呢?白玲表示,很多人都是从兴趣、爱好出发,这是对的,但职场定位仅靠兴趣、爱好并不够。从专业的职业测评来讲,需要从价值观、承受力、职业背景、当前实力、未来潜力5个方面来评估。兴趣、爱好、性格包含在未来潜力里面,只占职业定位非常小的一部分。
白玲解释说:"价值观是确定你想要什么的问题,比如有的人想从政,有的人想经商,这对职业定位影响很大;承受力、职业背景、当前实力是评估你能做什么的问题,有的人目标很大,但承受能力很差,我们在给他做职业指导时,就不会推荐高强度的工作;至于未来的潜力,评估的是你未来是不是可持续发展,潜力会影响一个人持续发展的内容,例如思维模式、性格特点、兴趣爱好;在给每个人做定位的时候,首先要考虑到个人特质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,很多特质难以改变。比如,有个小伙子,很内向,但他就想做销售工作,想挑战自己,我们不建议他做,因为违背自己的本质很累、很难。最后,这个小伙子还是去做了,但很不开心。"
白玲强调,只考虑个人特质并不够,还要考虑外部环境,即社会上是否有足够的机会提供。马涛最后选择在IT行业发展,这个结合点就找的很好,他借着行业发展的力量,会走的更远、更轻松。
原则二:缺什么补什么
白玲在做咨询的时候,有很多职场人士问她:"白老师,我工作很努力,也很注意学习,但为什么在职位上还是常年原地打转儿?"
白玲说,这些多数是有"不看病就吃药"的毛病。比如有个女孩儿在人力资源部工作,想往上升一步,她不去思考这个职位需要什么能力,我具备什么能力,缺少什么能力,然后怎么把所缺的能力补上?而是乱补一气,又学会计证又补英语,这就好比你想治好感冒,吃了很多胃药,但这些药对治疗感冒是无效的。
白玲说,还有很多人遇到职场上的中年危机。这种危机,多数是职业倦怠。明明有很多机会和挑战,但就是心里没劲,工作只是应付,被外力、压力拖着走,慢慢形成恶性循环。这时候,需要解决的是"心"的问题,是最根本的动力出了问题。这时,要想办法给"心"一些力量,学习一些积极心理学、幸福学课程,提升自己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和热爱,而不是去读MBA、报专业技能班。职场投资的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,因为越到高层,对人的要求越全面,越不能有短板。
原则三:接受人生必要的小弯路
白玲曾给一个做编导工作的小伙子做过职业指导。这个年轻人之前3年的从业经历都是做电视编导,而且根据白玲的测评,他也适合继续做这个工作。但最终白玲并没有建议他继续做下去,而是建议去大公司的企划部、宣传部。
为什么这样建议呢?白玲发现,由于加班、熬夜等原因,小伙子对编导工作已经极其厌倦,对职业的承受力很差。这个年轻人后来接受了她的建议,到一家企业做了一年多的宣传工作,后来又转回到编导行业。
"这一年多看似耽误了一点时间,走了一些弯路,但有时是必要的。人在职场30多年,比拼更多的是持久力。就像游泳一样,很少人会快速呼吸,大多数人一定是游游停停,这是符合规律的。职场中的质变,一般都是爆发、沉淀、学习、成长、再爆发的过程,沉淀和学习会有助于他的质变,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需要慢下来,甚至是后退一些,反而能够走得更远。像做编导的这个年轻人,离开原行业一段时间,有利于他修复自己对这个行业的热爱,也让他有机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审视这个行业。等到他重新回去,工作状态和能力一定和以前不一样。"白玲解释说。
白玲告诉记者,有的人一直很忙碌,开餐馆、做汽车修理、服装干洗……看似企业越来越大,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他本身的发展,而是市场的发展,本人并没什么提升。以前是六七十分的水平,现在还是,如果要成长,一定要有沉淀、学习、成长的过程,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八九十分。有时候,抵住诱惑什么都不做,也是对自身的一种修炼和投资。
成功技巧
注重软实力
白玲总结过两类职场人的发展脉络。成功职场人士的发展路径大致如此: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,是从零分到六十分的过程,这个时期发展很快;30岁到40岁是从六七十分到八九十分的过程,发展就慢下来了;40岁以后,是九十分到一百分的过程,速度就更慢了。越走越慢,印证了越往高走越难的职场规律。
不太成功的职场人士的发展路径则是:刚参加工作的时候,也是从零分到六十分的过程,这个时期发展也很快;但30岁到40岁,有的人就只能维持六七十分了;40岁以后,有的人可能连六七十分都维持不了,甚至提前下岗。
"从这两类人的比较不难发现,人在职场发展区别越来越大,主要发生在‘人生的下半场’。在年轻的时候,凭着基本技能、体力和冲劲儿,还有一些机会和运气,就能发展得很好,但三四十岁以后就不一定了。"白玲说。
这两类人在三四十岁以后,影响职场曲线的区别是什么呢?白玲对比了上百份样本,发现答案是"软实力"。包括价值观、成熟度、与人沟通的能力、心理素质、学习能力等,对"软实力"的投资更多地需要时间、精力,而不是金钱。
白玲说,"软实力"不像一些计算机等技能,学了就能用,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,需要几年、甚至十几年的学习、积累。但目前多数人都重视学历、证书等硬实力的投资,而不注重软实力的投资,其实如果注重软实力的投资,才是更聪明的做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