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撤点并校”为何成口号下的拙劣表演
正当校车因为事故频发而处于舆论漩涡的时候,已走过了10个年头的“撤点并校”,也要实实在在地评价是否实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功能了。媒体报道,地方政府在“撤点并校”上存在断章取义,很多时候“撤并”成了简单的目的,没有周密地考虑方便就近入学等实际问题,并因此成了校车车祸频发的根本原因。
因为各种惨烈的校车事故,才反思教育体制包括“撤点并校”的弊端问题,是非常让人沉痛的,因为这种反思是花一般的生命换来的,代价实在太高了。2001年开始施行的“撤点并校”,其出发点本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,打破传统的“村村办学”格局,使农村的基础教育能够跟得上形势的发展需要。遗憾的是,这种改革的理念最终“走样”了,甚至在某些时候、某些地方只是一场拙劣的表演。
“走样”的根本原因,首先是我国的教育投入到目前仍没有实现1993年就提出的占GDP4%的目标。基础性的投入不足,何谈在此基础之上的“优化”?所以,地方政府雷厉风行地推进“撤点并校”,实际是个“一刀切”的工程,甩了一些“包袱”,收获的只是表面光鲜的结果。其次,暴露出一些制度、政策先天性的弊端,就是重出台、轻执行过程中的反思和修正,一劳永逸的想法比较突出。“撤点并校”是不是真正提高了教育质量以及农村教育投资效益,这样的争议早就在民间发酵,却没有引起相关方面尤其是能够影响制度制定的相关方面的重视。
比如,孩子上学远的问题,孩子的家庭教育、人格教育问题,并校之后人满为患的问题,有关方面如果能够及时到基层去,这些问题不难发现。发现之后如果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,就不用等到孩子们用稚嫩的生命来完成大人应该做的事情了。可惜,这样的警惕和反思没有出现,直到校车翻车才把他们“震动”了一下,其得过且过的心态是多么的顽固!
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《校车安全条例》,有一些“亮点”看起来耳目一新,比如校车可以拥有多种“特权”,运载学生时可以在公交专用车道行驶。其实,这种规定的制定和执行并不困难,难的是,车钱由谁来付,车又怎么来养。一句话,“钱”仍旧是关键的问题。《北京青年报》25日报道,全国所有中小学生都配备上校车,需要150万辆,加上维护费用,需要财政4600亿元的投入,这么大一笔投入很难一步到位。看来,为改变“撤点并校”遗留问题而寄予厚望的校车,肯定继续会为“钱”所累。
去年公布的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”曾提出,2012年教育投入要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%。一拖再拖,4%的目标被“拖”进了2012年,但能否真正实现,如同校车安全和“撤点并校”,将来的效果究竟如何,让人心里没底。